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和苦痛,封存在历史深处。一个新的纪元,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开启了。
从那时到现在,岁月的脚步已经走过67个年头,这个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古老民族,分明已经打破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周期律。时间的指针,不可逆转地指向现代化,指向世界,指向未来。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上,世界进入举世瞩目的“G20时间”,准确来说,是世界进入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道路”,全世界都在适应这个重新走向舞台中央的大国,希望从它的足迹里,解读这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正如原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说的,“中国在世界中地位更替的作用如此之大,恐怕须三四十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仅仅将它看成一个加入进来的大国是不行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
1840年,1949年,1978年。将新中国67年的历程,放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中,或许能更清晰地判断,我们从什么样的位置出发,又走到了什么样的地方。
这三个节点,涵盖了五千年中华由“天朝上国”到“劣等民族”的迷茫和愤慨,凝聚了一个古老国度从“东亚病夫”到“少年中国”的奋进和努力,标注着社会主义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和巨变。
它们串起了中国跌宕起伏的近现代史,呈现了中国波澜壮阔的三个世纪,在大悲大喜、晦暗光明中,直观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201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执政67年,改革开放38年。
95年,67年,38年,像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有激流险滩,有迂回曲折,有风平浪静,有顺风顺水,似长江滚滚,似黄河滔滔,日以继夜,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方向呼啸向前。
这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一个人,是一生、半生;对于漫漫历史,对于茫茫宇宙,只是一个瞬间。
但中国人民难忘这些年代,如果是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会记得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他经历了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如果是一位六七十岁的人,会记得热火朝天、坎坎坷坷的革命和建设年代,他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如果是一位三四十岁的人,会记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他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95年,67年,38年,有辉煌胜利,有艰难困苦,有成功探索,有失败教训。经验和教训告诉中国共产党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旧中国寿终正寝,新中国应运而生。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人类现代化的这幕长剧中,中国改变了“剧情”,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辟出的这条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仅是现代化的追赶者,也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引领者。
利玛窦
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京城街头。这是罗马天主教教士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皇都北京,回荡起现代工业清脆的声音。
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即使偶有现代化的声响扰乱清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变。
短短67年,新中国将一个一百多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
它让人们想起十多年前,几十名前美国政要联合署名致国会的一封信:“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他们预测,中国不仅强大,而且伟大。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世界,从“北京时间”铿锵的报时声中,感受青春中国的辉煌奇迹。
让世界与“北京时间”对表,这是中国人的志气、底气与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