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的英勇事迹走进大众的视线,也让更多人读懂了隐蔽战线里,那份用生命写就的伟大。吴石放弃高官厚禄,朱枫诀别亲人深入虎穴,聂曦以青春践行誓言——他们用“以身许国”的抉择,诠释了“国防重于泰山,信仰高于生命”的真谛。更令人动容的是,吴石将军的后代扎根河南郑州,让这份“沉默的荣耀”与中原红色基因深深相融。
信仰如磐:跨越时空的河南回响
“若一去便回,便一去不回”,《沉默的荣耀》中这句台词,恰是河南无数英烈的真实写照。
豫南新县的许世友将军,从大别山走出,一生转战南北,家人遭迫害仍矢志不渝。他“活着尽忠,死了尽孝”的誓言,与吴石将军舍弃荣华、奔赴光明的选择,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驻马店确山的杨靖宇将军,在东北林海雪原中孤身奋战,牺牲前仅以草根棉絮果腹,却掷地有声:“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份气节,与朱枫受尽酷刑仍坚守秘密的坚韧如出一辙。
南阳镇平的彭雪枫将军,在豫东创建抗日根据地,曾说“共产党员的一切行动,都要为了人民的利益”,37岁便血洒疆场。他与聂曦一样,用青春书写忠诚,让信仰之光照亮中原。
这些河南儿女,与剧中的隐蔽战线英雄一道,用生命回答了“何为信仰”。他们的故事,让《沉默的荣耀》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河南红色历史的生动映照。
豫土留痕:红色基因在中原传承
剧中吴石将军子女在郑州传承红色家风的设定,正是河南大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真实缩影。
郑州烈士陵园里,每年清明都有青少年前来瞻仰,其中不乏英烈后代。他们聆听先辈事迹,在无声处接受精神洗礼。这里安葬着众多无名英雄,正如剧中那些未被历史详细记载的人物,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原血脉。
兰考的焦裕禄精神,与《沉默的荣耀》中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他治沙治贫、鞠躬尽瘁的事迹,至今激励着中原儿女在乡村振兴中砥砺前行。

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传承已融入日常。学校开设红色课程,村民组建宣讲队,让吴焕先、高敬亭等本土英烈的故事口口相传。
河南省全民国防教育中心整合本土红色资源,将英烈故事与河南实际结合,打造“行走的国防教育课堂”。在杨靖宇将军故居体验革命生活,在彭雪枫纪念馆开展主题宣讲,在中原英烈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让沉默的荣耀可感可触,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光芒。
初心如炬:以信仰照亮新征程
《沉默的荣耀》不仅让我们缅怀先烈,更启发我们对信仰的当代思考。和平年代虽无硝烟,但初心与信念依然是我们前行的灯塔。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在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中肩负重任。就像吴石将军为信仰义无反顾,今天的河南人民也在为中国梦奋力拼搏。
驻豫部队官兵以英烈为镜,苦练本领守护安宁;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逆行出征,诠释人民至上;扶贫干部扎根乡土,用汗水浇灌幸福之花。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是对英烈精神的最好传承。
河南省全民国防教育中心将持续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以《沉默的荣耀》等优秀作品为教材,结合河南丰富红色资源,开展多元国防教育活动。让青少年理解:今日静好,源于昨日牺牲;信仰力量,可越时空而永存。
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信仰是国防精神之核。《沉默的荣耀》让我们读懂英雄,河南红色传承让我们看见希望。愿我们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河南、属于中国的光荣篇章!